|
|
北大社会学系本科生田野工作坊于2019年春正式启动,致力于为本科生提供田野实践分享交流的平台。在这里,每个人的调研经历都是特殊的,每个人的田野故事都值得被讲述。报告的同学们将带着听众走进一次次完整的田野过程,交流自己最生动的田野困惑与反思。迄今为止,工作坊已经举办了35期活动,涵盖了城乡发展、劳动过程、教育分层、婚姻家庭等多个领域。
本学期的本科生田野工作坊共安排了2期分享会,预计先后于10月、11月举办:
直面临终时刻:医院安宁疗护中的妥协与调和
戚政烨
临终时刻的种种现实凸显了现代医学的诸多界限,人的尊严往往面临被挤压的困境。随着社会对善终与死亡质量的日益重视,安宁疗护作为一种专业服务,也在国内逐渐构建并发展起来。然而,由于仍处在初步阶段,安宁疗护的实施与临终尊严的实现尚不充分。本研究尝试从结构和行动者的双重视角切入,探讨在安宁疗护场景中,临终尊严如何部分地得以实现,又在哪些方面未被达成。通过重新整合临终尊严模型并以此为参照,本研究揭示出一幅杂糅的现实图景,其中透露出广泛的妥协与调和。在这一图景中,安宁疗护与临终个体在复杂的结构情境与内在心理过程的交织影响下,均表现出某种妥协,使得临终尊严的实现陷入一种“折中”状态。另一方面,实践者则在价值与理性的驱动下,在现有的以妥协为特征的结构框架中,发展出多种非正式的调和策略,成为维系理念贯彻和服务推进的重要能动力量。总体而言,“折中”尊严既源于结构性困境及其引发的个体妥协,也催生了实践者的非正式调和行为。基于这些发现,本研究面向未来提出制度“正式化”与尊严“完全化”的双重路径,以期为安宁疗护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深入反思。
“过日子”:重大疾病冲击下中国的家庭伦理与家庭韧性——以脑卒中照护家庭为例
邵钰倩、李宇环、田澄恩
大病家庭常常面临家庭经济、情感与社会关系的撕裂,陷入“治疗幸存却家庭解体”的困境。而有些家庭却仍能在逆境中坚韧存续,作为同样面临艰难处境的群体,他们是如何调适和维继的?我们的研究正是缘起于此,以脑卒中这种高发病率且需要长时间照护的重大疾病为切口,围绕中国西北地区S市的17个脑卒中家庭展开。在初步进入田野时,我们就发现许多家庭往往背离了西方的经济理性人假设,并非将是否承担照护责任视为完全理性的选择,而是放置于情感和文化交织的复杂情境中。随着进一步的抽丝剥茧,我们看到中国家庭在面对脑卒中这一持续性压力时,展现出一套独特的文化适应路径。其既非完全依赖家庭内部的制度化支持,亦非单纯以照护者个体意志为驱动,而是通过情感、责任与日常实践的三维支撑,形成了一种柔性与韧性并存的伦理循环机制。基于此,本研究希望能够展示大病家庭抵御逆境、共克时艰的能力,挖掘家庭中“隐忍共济”等朴素情感纽带的现实意义,真正理解中国家庭在疾病苦难中展现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