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简介】赵一璋,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陈亦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4);王卫东,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2)。
【文章来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25年第8期
【内容提要】社会流动始终是社会学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但长期以来,社会流动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代际传递,即“不流动”的根源,而对“流动何以可能”这一问题缺乏关注。本文从儿童主体视角重新考察社会流动的机制,提出儿童主体性的三重面相:相对独立性、中介性、主导性。本文以社会流动的重要影响机制——家庭教养方式——为例,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年、2014-2015年、2015-2016年三期数据,揭示了亲子对于教养方式的感知存在普遍差异、儿童感知在教养方式的影响链条上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儿童感知在亲子感知存在差异时发挥主导作用。本文指出,将儿童主体性带入社会流动的研究框架对于理解社会流动的广泛性和代际传递中的变异性至关重要。
【关 键 词】社会流动/ 儿童主体性/ 教养方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虚拟-现实’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价值极化的预防机制研究”(23CSH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全文链接】https://hffaz89a1d8c8d150461choxuxb0nu6ook6bu0ghhb.libproxy.ruc.edu.cn/qw/detail?id=894452